为什么国内互联网环境脱离国际那么远
前段时间有人在国家政府留言:
我精通各种技术体系,因已45岁求职难 |
地址在:http://www.gov.cn/hudong/2021-11/01/content_5648121.htm
而政府的回复也很有意思,就是新时代的,何不食肉糜,大意就是你不可能既赚钱又要长久,要懂得合理索取。
那么同类问题,美国是怎么处理的呢:
1964年的民权法中有关雇主的规定,涵盖了所有25名以上雇员的企业,该法禁止因雇员的种族、宗教、肤色、性别以及移民背景,而在雇用和工作条件等方面予以歧视。 |
基本上国内对程序员的观点似乎是:
- 青春饭,30岁失业。
- 干几年就得转管理。
- 不是硬件,不是高科技。
- 高薪。
- 007,996,福报。
首先从技术视角来看,我认为世界码农干的事当然称得上科技,科技不是一行代码,不是一个个体,而是无数群体形成的综合能力,如果没有码农,生活运转肯定不会这样方便,找工作得看电线杆的小广告。
付钱得现金,转账得去银行,更别说什么自媒体,这都是得益于码农的发展,这里的码农特指互联网码农,全世界的互联网码农,非中国本土。
如果要但看一个码农个体的价值,其实没有意义,就像大家感觉歼20很有科技含量,那么给歼20刷漆的,保洁的,修路的,他们的工作是不是高精尖?不能用个体去单一衡量是否有技术含量和是否是高精尖的科技。
而互联网涵盖了设计,实现,软硬件一体,从整体复杂度和人才梯队需求来说,这个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高科技行业。
其次互联网的薪资并没有那么高,至少不是人人都那么高,哪能全员百年年薪,几千块钱甚至刚刚符合城市最低保障的人大有人在,而这个各个行业如此,这个行业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。
至于说青春饭,看看世界就行了,国外大龄码农占比非常之大,但是为何国内要营造30岁失业的氛围呢,其实本质还是在于资本。
首先国内那些内卷,宣扬30岁失业的企业,他们做的事本身就没有设计,我指的是没有设计,不是没有技术含量,因为没有设计所以只能靠资本故事去骗钱。
他们的设计依托的是靠在google 拷贝代码,在github去复用别人的库,自己脑子没有任何技术设计。
整体的研发流程就变成了:
我想了一个故事 -> github 搜一个lib -> google拷贝几个function -> 组合在一起出一个漂亮UI -> 产品发布。 |
这种产品因为独特的业务故事和奇葩的交互能够给人瞬间眼前一量,但是因为本身没有价值,所以群众三分钟的热度过后就丢了,同时也不会对同类的故事感兴趣了,但是这类企业吃的就是这三分钟,然后周而复始。
所以他们的比拼的还真就是谁最快丢到市场,从上面的环节可以看到决定快速丢到市场的核心因素是:
github 搜一个lib -> google拷贝几个function -> 组合在一起出一个漂亮UI |
在这几个环节里面,有手就行了,比拼的实际是谁体力好,谁最能熬夜到处copy,于是就形成了不断招收年轻人过来比拼体力,不断循环。
因为没有技术的亮点,所以很容易被复制,只能比手速谁先丢出市场,这类企业还给这一类业务起了一个名字叫:赶时间吃人口红利。
而这些打工人只能不断拼命,然后衍生出一些词,叫:内卷,007,996,福报。
老实来说,这个世界根本不缺idea,也不存在你想了一个idea如果不快速实现就被别人抄袭了,你就失败了,真正的竞争力是持久的执行,稳定的服务,而不是脑子一热的一个点子。
但是国内这些企业做的业务都追求噱头,圈资本的钱,背后的实现又没有自己的思路,所以他会非常担心他的企业从google拷贝的这行代码,从github复用的这个lib,如果别人也用了比他先讲了这个故事,他就完了。
反观国外,不会有公司因为隔壁公司想了和他一样的idea,他就惴惴不安,比如FaceBook,比如Twitter,这些系统UI简陋至极吧,功能简单无比吧?没有打开屏幕就出现的花花绿绿,也没有弹窗乱蹦的比基尼。但是人家是世界级的软件,公司有着无数世界级的开源的工具,被人敬仰。
甚至AWS,无论外界玩的东西多么花哨,不抄袭,不模仿,他始终按部就班走着自己的步骤,这么多年反而无数企业都需要像AWS学习。
另外需要设计,需要思考的行业,比如医生,不敢把有经验的医生全部开除了,换毕业生顶上吧?
所以不是互联网这个行业有30岁失业的问题,而是国内的互联网和世界的互联网不在一个纬度,别人在往推进科技的方向逐步突破,国内在圈钱,讲业务故事的路上越走越远。
但是要知道从历史来看,无论是996,还是007,这些都是国外发展很多年玩剩下的,迟早会回归正轨的。
扫码手机观看或分享: